宁波市江东区构建开放式养成教育体系的探索

 ()衡南县三中     |      2021/3/18 16:08:57

“看,我有10枚风采章,可以换一个毽子!”“我拿了45个风采章,新的一年我要争取拿到55个,这样就可以兑换一个排球。”近日,宁波江东区通途小学“成功银行”兑换窗口前挤满了小脑袋,同学们手持“存折”在换取礼物。

  “为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我们针对孩子喜欢集卡的心理,对应各学科设置了相应的风采卡。”通途小学校长谢增焕介绍说,“成功银行”借用银行存款的形式,将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突出表现用风采章的形式储存起来,定期兑换成实物,学期结束时以“存款”多少来评比风采好少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近年来,江东区积极探索将养成教育“沉”到学生心底,开放、多元的养成教育体系在每个孩子的心田撒上了向真、向善、向美的种子,形成了“日常管理突出养成、课堂教学渗透养成、开展活动围绕养成、创设人文环境体现养成”的区域特色。

  构筑多元互动的养成教育主体

  每到下午放学时间,20多名小学生就会来到宁波市江东区白鹤街道紫鹃社区,在大学生志愿者的辅导下,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和自护训练。这是江东区30多个“四点钟学校”的缩影。

  从1998年开始,江东区在社区开设“四点钟学校”,不但让孩子安全地度过了4点放学到家长6点下班两小时的时间差,也成了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平台。在“四点钟学校”,孩子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制作小玩具、画水彩画、做女红、练跆拳道等。镇安小学202班的叶昕霖同学告诉记者:“在‘四点钟学校’,碰到不会做的题目可以跟同学讨论,那里的老师也会教我,还能认识一些新朋友,我很开心,爸爸妈妈也很放心。”

  学校家委会也全面参与到学校养成教育中。戎徐小学102班的十几名小学生近日在班级家委会的组织下走进四明山区,用义卖所得的2000元善款为杖锡小学送去了急需的图书等学习用品。“相信送去的浓浓情谊会在这些参与捐赠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留下温暖的一幕,这会成为他们成长的一种精神动力,”一位同行的家长说,孩子将平时闲置的书籍、玩具、日用品等收集起来义卖也能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江东区还通过实施一些创新举措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如筹办家庭教育周、组建家长学校讲师团队、建立家校同盟、编写《与孩子一起成长》家庭教育丛书等。家住江东区宁舟社区的蔡先生从家长学校拿到《与孩子一起成长》这套丛书时很开心:“平时,我也非常关注女儿的成长,现在有了这本指南,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我心里有底了。”

  江东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江东区在开展养成教育过程中除了整合校内教育力量,密切学校和社区、家庭的联系外,还着重加强部门联动,把全社会养成教育力量拧成一股绳。譬如,区教育局和区文明办、妇联、共青团、文广新局等部门构建了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全区一盘棋的养成教育推进模式。

  用足有机整合的养成教育资源

  在江东新城第一实验学校,一支支喊着响亮口号的小学生方队,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主席台,展现着当今学生的英姿。江东区儿童军校除了常规的队列训练外,还有内务整理比赛,参观高炮库、作战室,穿越“电网”军事游戏等一系列活动。

  “第一次和同学们住在同一个房间里,感觉平时不太接触的同学,都很好相处,让我真正感受到了集体的意义。”一位叫周含悦的同学说。江东区教育局的陈浩老师是江东区儿童军校的第一期教员,也是目前儿童军校的具体组织者,他告诉记者:“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儿童军校目前已经走到第23期,已经有4万多名学生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接受了磨练。”

  江东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养成教育是生活化的,孩子遇到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株小草、每一片树叶都能转化为养成教育的资源,而它们犹如散落在各地的珍珠,虽然耀眼,却无法呈现出最大的价值,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他们串成美丽的项链,发出摄人的光芒。在实践中,我们着重推进三个整合,即整合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系统内教育资源和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其中儿童军校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是两个典型的整合型载体。

  一把把柔软的泥土最终捏成了美丽的陶瓷,一根根线和一颗颗珠子最终缠绕成为可爱的艺术品……栎木小学三、四年级的同学在江东区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快乐地实践着。该基地开设了烹饪、陶艺、园艺、金工、家电、机器人等多个项目,形成了集中学习、现场动手的教育模式。基地的有关负责人表示:“江东区的每一个小学生都会来这里进行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动手用脑的习惯。”该基地已经累计培训学生10万人次。

  形成立体全面的养成教育评价

  在黄鹂小学,“今天,你上榜了吗?”“你的德育积分是多少?”这样的问题能经常从学生的口中听到。该校的章国明校长表示:“我们的孩子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好奇心的群体,他们对电子游戏中财富积分的兴趣十足,因此,我们决定在养成教育中探索用积分的形式来吸引孩子。”探索的结果就是德育千分卡的形成,该办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细分了各个阶段孩子“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具体达标行为,同时把孩子的行为以积分的形式积累并量化,有效促进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除了黄鹂小学,江东区还有江东第二实验小学德衔卡、江东中心小学红绿灯等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养成教育评价体系。在整个区域层面,该区也建立了以“江东之星”为主体的多元化德育评价模式。范雨恒是朱雀小学的学生,前不久被评为第五届“江东之星”。“这个荣誉比拿了三好学生更高兴。”范雨恒脸上乐开了花。

  江东区教育局的负责人表示,孩子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环境里,其表现往往是不一致的,因此,养成教育评价不能是单一的,必须注重家长在养成教育评价中的作用。“帮父母盛一碗饭这项作业丹丹完成得不错。”江东外国语实验小学张丹的妈妈在家校联系册上如今有了这样的给孩子打分项目。镇安小学则在校庆期间举行了校园十大孝星评选中,完全由家长进行操作。

  不仅是家长,许多社区也以评选先进的形式参与到学生养成教育的评价中。有些社区会统筹考虑一段时期内孩子的表现,给出综合性的评价,并将学生在社区活动的表现反馈给学校,学校会将这些内容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江东实验小学的刘光霞校长就给对口社区的书记打电话,学校的小旗手要换了,请他们推荐合适的人选。

  《中国教育报》2012年2月6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