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心课堂

 ()衡南县三中     |      2021/3/18 16:16:08

    “心课堂”是西下池小学师生共同创造的课堂形态,是“心教育”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心课堂”以“心”为核心,通过课堂规则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成功地实现 了三次跨越:模式的建构——文化的创生——生态的形成,在吸纳众长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校本特色。本期将通过对“心课堂”“安全”、“自由”、“去 评价”的课堂规则和“实体化”教学模式的详细解读,来破译“心课堂”的密码,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西下池小学在课改道路上的创新成果。

  创新点一:“安全、自由、去评价”的规则文化

      “心课堂”关注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心情。

       学生在课堂上的心情如何,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一份美好的心情至关重要。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师生心心相印的活动,那么心情就是沟通心与心的桥梁。

      心理安全则课堂安全

      “心教育”认为:一只颤抖的手,无论如何写不出工整的字迹。同样,一个对课堂产生畏惧心理的学生,也不可能专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因此,西下池小学强调的课堂心理环境首先是安全。

      安全是什么?安全是学生的一种可信赖、可依靠、可安心的感觉。当学生把教师、同学看成自己的家人,把自己当作班级的主人时;当学生对生活环境、相处对象不再产生畏惧与逃避,并愿意融入其中时,他的安全感才算真正建立起来。

      “心课堂”严禁控制、训斥、讽刺、挖苦、体罚,倡导学生“四不怕”:一不怕老师,因为老师是亲人;二不怕同学,因为同学是伙伴;三不怕教室,因为教室是第二个家;四不怕学习,因为学习就是生活——是与老师同学一起度过的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规则下享受自由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学生的情商、智商以及性格、体质、心理等方面也各有差异。

      教育就是要承认差异、张扬个性。西下池小学的课堂教学从来不追求“齐步走”,而是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课堂上 各有所得,各有发展。同样,“心课堂”追求的课堂氛围,也是像茶馆般的放松与自由。在课堂上,除了人人必须遵守的“学会倾听”、“学会等待”、“不打扰别 人”等规则外,没有其他“清规戒律”。学生可以不举手就发言,可以在教室里吃东西,也可以趴在桌上休息。总之,“心课堂”的理念就是:在规则下享受最大的 自由。

       传统的课堂被教师主宰与控制,泯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可能扭曲个性与人格。

       为了扭转这种情况,“心课堂”强调“三个大于”:努力大于成绩,学校从不以成绩评判学生优劣,而是更注重是否努力或努力的程度; 方法大于努力,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方法就是窍门,找到“门”才能开“窍”;兴趣大于方法,完成任何事情都有很多方法,但最好的方法都不 如对这件事本身产生的兴趣。

      教育不是加工与塑造,而应该关注生长与成熟。加工与塑造,强调外在力量;生长与成熟,重视内在修为。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生存本领,获得生活智慧,体验生命的价值和尊严——这是西下池小学的学习观。

      这样的学习观影响着学校的课堂文化:课堂不以完成教学目标为重点,而以学生生命发展为根本;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习品质的培养与学习能力的形成。教师们坚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渴望,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走向成功。

      “心课堂”的教学现场,可以汹涌澎湃,可以波澜不惊,可以紧锣密鼓,也可以闲庭信步。但是,有一些关键特征不会改变:真实、灵动、尊重、自由、个性……这也正是“心课堂”的核心所在。

  课堂主张“去评价”

      课堂评价应该如何进行?在传统课堂中,评价不可或缺,有人甚至认为,评价是课堂质量的标尺。但是传统课堂的评价往往表现为对学生下定论,教师经常会简单、直接地肯定或否定学生,而不是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找到思考问题的方法。

      “心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做法截然不同。“心课堂”强调真切地关注、珍惜、呵护每一个学生。学生个体在每节课上的智慧得以延展和升华,教师也在驾驭新鲜而灵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

      所以,“心课堂”主张“去评价”——尽量不评价是与非、对与错,而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提供自己的看法。他们通用的表达句式是:“这是你的认识,你看老师这样认识怎么样?”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不轻易用下结论的方式去否定学生,不让学生受到负面评价的伤害。

  创新点二: “实体化”教学模式

      教与学好比是连体婴儿,师生是生命成长的共同体,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一起展开与绽放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二者既是学习的共同体,也是成长的共同体。

       在传统课堂中,无限放大了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从而导致“满堂灌”,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这也正是课改要改的主要方面。然而绝对的“去教师”主张同样走向了极端,漠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也会使课堂教学进入误区。

       事实上,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渠道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向导、导演和教练,而学生则是行者、主角与运动员。

       西下池小学实行的“实体化”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通过感知来融入学习,强化学习效果,注重学生的体验感,重视学生心灵的感受,这是“心课堂”教学的重要模式。

  “实体化”教学模式不是简单地通过实体进行教学,而是“心课堂”教学理念在教学实务中的呈现。它体现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从课堂教 学到教室布置,从师生交流到文化构建,都可以通过“实体化”教学来完成。换句话说,“实体化”教学模式正是关注学生、关注心灵、关注生命的“心课堂”的成 果展示,挖掘出它的内涵是破译“心课堂”密码的关键。

  实物利于儿童认知

        当代学习科学认为: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不是源自感觉。

        认知形成的基本过程是:感觉——知觉——概念。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应该依靠具体的实物,使用感觉体验学习。所以,实物对于儿童的认知形成非常重要。

       在教学中,如果不让学生通过身体的感官进行“实体化”体验,就很难产生感受、情绪、意境、精神,而只能形成死记硬背的概念,成为装载知识的容器。

        基于对以上规律的认识,“心课堂”提出“实体化”教学的理念。

       “实体化”教学就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概念和现象相对应的实物或情景,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的感觉与动手操作,进而上升到心理感受,从而形成对事物的认识。

        例如,在作文课上,教师会让学生运用“从事物的几个方面来介绍事物”的方法,介绍、展示、分享自己的实物。学生们带来的物品各具特色,种类繁多,比如不起眼的石头、土豆、枕头,自己搜集来的小玩偶、树叶、孔明锁,以及各式各样的笔、握力棒等。

       教师介绍,学生们在这个环节的展示让人惊叹,不仅很好地运用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而且在介绍物品的过程中运用了举例子、列表格等说明方法,甚至有同学使用简笔画进行介绍。

       从儿童认知的规律来看,实物配对的教学方式适用于基础教育的各个学科。“实体化”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是实物配对,“实体化”教学的高级目标是走向生活化和社会化。

  构建生本生态教室

        西下池小学一直努力为孩子创造生态化的学习环境。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形成学生良好品质、健全人格的重要环境。“心课堂”将生态文化引入教室,把打造生态化教室,作为课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教室有三个基本元素:色彩、环境、引入经典。

       1. 色彩。“心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室布置千篇一律的炫目的白色,代之以柔和的麦芽黄或象牙白。根据心理学的观点,这两种颜色不仅赏心悦目,而且有助于情绪的稳定。

       2. 环境。学校的教室布置突出“学生文化”。学生们的作品、制作和作业都成为教室文化的主要内容。“我是小画家”、“心灵手巧”、“秀秀我自己”等板块,从不 同方面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与才艺。各班教室里都摆有花草,让教室充满生机和情趣,同时也传递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着孩子们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3. 引入经典。学校将名画搬进教室,利用寒暑假开展“名画认领活动”,让每个学生认领几幅中外名画。在认领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地了解到名画的作者生平、作品背 景、作品内容、画家风格等知识。此外,学校还安排每天固定时段为名曲欣赏和名著阅读时间,通过“空中课堂”、“读书沙龙”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人文素 养,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

  从模式向生态转型

        西下池小学“心课堂”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对杜郎口模式的改造,确立“五环三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五环”即自学、互学、群学、展学、用学;“三导”即导引、导学、导练。

       第二个阶段,是爱、自由、规则、平等等“心教育”元素的植入,诞生了“心课堂”文化。在此大背景下,全体教师结合校情、教情、学情,创造了适合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课时的七彩课堂模式。

       第三个阶段,在“心课堂”文化的浸润下,教师们创造出一个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从此,课堂完成由共性向个性的转型,教师完成由成熟向风格的渐变,“心课堂”的课堂生态也逐渐形成。

       西下池小学的“心课堂”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改思想和课堂文化。在“构建生命成长的共同体”的核心理念统领下,学 校对课堂关系、课堂规则、学习方式、课堂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理念,有实践,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心课堂”文化体系,成为“心教育”思想的有 力支撑。

       “心课堂”不是单纯地追求课堂的高效,而是通过师生关系、课堂形式、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改善师生的生命状态,转变师生的成长方式,变革学校的发展模式,让每个生命在课改中都精彩地绽放。

  (作者系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教体局副局长、西下池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