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唐宋诗词中的“悲情”情结

 ()张丽     |      2021/1/25 11:45:52

我近来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是接触到一定的唐宋诗词,在引导学生探究主题的时候,发现很多主题都是悲情的。在这些诗词中或悲壮,或忧伤,或落寞的情绪常笼罩在文章中,触动读者的心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人说最甜美的诗歌就是那些诉说最忧伤的思想的真正的诗歌只出于深切苦恼所炽燃着的人心。对于这些观点,我颇为赞同。近日从《南方周末》上读到一篇文章,是一个女作家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评价,她说:法国文学是最浪漫的文学,俄国文学是最现实的文学,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是最悲情的文学。对于她的这一观点我也深以为然。

  根据我个人的观点,我发现唐宋诗词中表现悲情的诗词,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最多。

1   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悲愤诗。

爱国主义这一题材历来常见于文人笔端,这不仅是由文人身上具有的浩然正气决定的,也同几千年文化传统紧密相关。

先来谈谈唐诗中成就颇高的杜甫,杜甫是一个典型的忧国忧民的大诗人。被选入初中教材中的《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出了诗人因为感伤时事所发出的感慨。看到国家殘破不堪,春天来了,长安城都是一片荒凉的草木,不禁感时花濺泪,恨别鸟惊心。饱含伤心感叹之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名句既是自己的切身感受也是战争年代人人心中所共有的想法,很自然地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对战争年月人民百姓的深切同情。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同样的忧国忧民地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顡!希望天下的贫苦人的住所都能风雨不动安如山。他的这种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襟,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民景仰。

宋朝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朝代,它常常面临着外族入侵的危机,所以这个朝代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诗词也是比比皆是。涌现出了许多的这类诗人,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同杜甫很接近的陆游。陆游是一个杰出的爱国诗人。在陆游的时代,祖国的大好河山被分裂,北方广大人民遭受到民族压迫,而南宋小朝廷却屈膝事故,不思恢复,这种奇耻大辱是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所不能忍受的。陆游呼吸着时代的气息,以其慷慨悲壮的诗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留下了大量的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十一四日风雨大作》《示儿》)这些诗句都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2   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苦闷诗。

  从历史上我们发现唐代的科举制度存在大量的弊病,其中有很多真正有才华的人屡试不中。原因之一就是当时的科举存在徇私舞弊的情况,造成了许多真正有才华的人落榜,进而引起了一些人对科举制度的抵制。李白就是其中的一个。李白的诗作主要就是以悲情的政治抒情诗为主,李白表面看来放荡不羁,无拘无束,其实内心非常苦闷。他是一个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的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却处处碰壁,他的政治理想一直以来却得不到实现,一生苦闷。王士祯说:太白似《庄子》,特天性不羁,故放浪于诗酒间,其忧时伤乱之心,实与少陵无异也。安得徒以诗人目之?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发出了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的慨叹,怀才不遇,苦闷无绪的情态跃然纸上。

宋代诗词中这类题材的诗作也很多。其中选入初中课文中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抒发了作者辛弃疾空有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可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开头我们就能感受到一个怀才不遇的苦闷壮士形象。以酒浇愁而醉,然而醉眼中不忘把灯拔亮,端详着手中三尺青锋剑,空有恢复中原的宏愿又受制于妥协投降派的壮志看剑而触发腰中空悬的悲壮情怀。

3   表达诗人离别思乡之苦的悲情诗。

  中华民族是一个归属感很强的民族,是一个重土厚迁的民族。唐宋时期虽然是封建经济相对繁荣的时期,但封建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自然经济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相对较少。那时候的人把出门看成是一件很严肃,很重大的事。由于交通的不便,信息的闭塞,那时候要离家应该是一件天大的事了。不只亲人之间的离别,还有友人之间的离别都显得很令人伤感,因为下一次的重逢不知会是在何年何月了。从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可见一斑。读杜甫《赠卫八处士》中的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也让人感慨颇多:明日分别后,华山将我们阻隔,相见又不知道在何年何月的什么地方?

   因为与谐音,所以以来暗喻在唐宋时期形成了一种风俗。在《金陵酒肆留别》中李白写道: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春风满店,柳絮轻飏;当垆红粉,捧出新压的美酒劝客品尝。一批相识的年轻人,闻讯起来饯别相送;将要启程和赶来送别的人,相互开怀畅饮诉说衷情。宋词中以来喻离别之苦情的也很多。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柳阴直,烟里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彯绵送行色(周邦彦、兰陵王)这些都是借咏柳来写离别之恨的句子。

  有离别就会有思念。其中思念家乡的感情应该是其中最醇厚、最浓烈的一种。在唐宋诗词中以月亮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作应该是这些乡愁诗中有代表性的一类作品。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月亮总能激起人们无尽的遐想,会令人想起嫦娥、吴刚、桂花、广寒宫等等这些美好的事物。月亮是具有永恒性的普遍性的事物,当然太阳也有,可是太阳只在喧嚣的白天出现,不能激起人们的诗意,可月亮就不同了。月色淡淡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这样的夜晚最能令人想起故乡,想起故乡的亲人。李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家喻户晓的句子,就是因为他望月,想起了共着一轮明月的故乡而写下的。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他在伤离怨别,对月怀人。范仲淹说明月楼高休独休,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同样是令人黯然神伤,徒增思乡愁苦之情的句子。

 

  唐宋诗词中悲情之作确实不少。这些诗作的产生当然有历史的原因。唐王朝虽是中国封建社会里最繁荣的朝代,可盛唐之时,王朝由盛而衰的迹象已经显露。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都生活在这一时期,对社会的失望应该是这类悲情诗产生的基础之一。北宋由于军队缺乏作战能力和对外战争的接连失败,使阶级矛盾不断加剧,到了南宋时期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和战问题成为当时政治斗争的主要内容。在祖国分裂、人民颠沛流离的现实下,悲情诗作自然很容易产生。

  有位诗人用散文写了诗论,阐明一切真正的美都必然染上忧伤的色彩忧郁是诗歌里合理合法的情调”“诗是关于忧伤的奢侈。钱钟书先生在《诗可以怨》。里也说:苦痛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好诗主要是不愉快、烦恼或穷愁的表现和发泄。这些论断或许也能解释弥漫在唐宋诗词中的悲情情结。

  文学评论家说:悲剧比喜剧更能打动人。为什么?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美的东西是人人心向往的美好的东西,可是这美好的东西活生生、血淋淋地被毁灭在人们面前,这种震撼会让人的心灵刺痛,痛到刻骨铭心,痛到成为一种经典世代流传,痛到成为一种情结,一种文化的沉淀。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史》

2。《唐诗三百首》

3。《宋词三百首》

4。《钱钟书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