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贯彻落实党的中学教育方针,深入推进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推行地理素质教育成为广大中学生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社会日益需要创造性人才以及新兴科学创造学传入我国,中学地理创造教育已受到越来越多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国家 领导人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树立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培出更多的创新性人才”。本文就什么是中学地理创造教育,它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实施中学地理创造教育即中学地理创造教育策略的是什么展开了一系列的研讨,希望能促进中学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一、中学地理创造教育的基本概念及实施的意义
1、中学地理创造教育的基本概念
中学地理创造教育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创造学为理论基础,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地理创造力的创造性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它有系统的理论基础教育、教育观念、教育原则、教育策略。从实现方式来看,它以地理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地理活动为,将知识和能力结合,以培养地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在实践中创新的能力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将培养目标从传统的“知识本位”上升为能力“能力本位”,变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为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提高学生地理创造能力的教育。
2、实施中学地理创造教育的意义
2.1实施中学地理创造教育可以彻底贯彻实施中学地理素质教育
中学地理创造教育与中学地理素质教育并不矛盾。中学地理素质教育本质上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而中学地理创造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形式;中学地理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地理素质为宗旨,其重点是培养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这有恰是中学地理创造教育所擅长的。中学地理创造教育只不过是以激发、开发学生地理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地理创新思维、地理创新意识和地理实践创造能力为手段来整合、提高、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学 地理创造教育在评价学生时,不以传统的考试分数为标准,它以学生的地理创造力为标准: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主动获取巩固地理新知识的态度;主动运用地理知识地理发现问题,创造性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中可以看出实施中学地理创造教育可以彻底贯彻实施中学地理素质教育。
2.2中学地理创造教育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积极意义。
中学地理创造教育也认为:人们素质是先天禀赋和后天修养的总和,人的素质是可以后天培养,且人创造潜能是无限的,只有创造才最能体现生命的意义,才能推动社会的不断向前进步。中学地理创造教育以培养具有地理创造力的创造性人才为目的,这具有积极意义。
中学地理教师的教是长久的,而中学生在学校接受地理教育的时间则是短暂的、有限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中学地理创造教育开发学生的地理创造潜能,养成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胆量和创造能力,使之终生受益。
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学地理创造教育在这些方面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使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的环境,正确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使学生成为新一代活跃的、有创造性、对一代负责的21世纪的合格公民;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决策中,能正确运用地理观念,善待环境,创造性地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PRED)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中学地理创造教育策略
中学地理创造教育策略是建立在创造教育理论基础之上的,“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殊的教学情境中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①。它包括根据地理创造价值取向而实施的地理课堂教学策略和地理活动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培养有地理创新思维能力和地理创造实践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中学地理创造教育从属于地理教学设计。它依据特定地理教学目标、任务、学生的特征、教学条件制定。中学地理创造教育策略既有价值意义又有效率意义,既有观念功能又有操作功能。
1、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1.1科学地创设地理问题,以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1.1.1科学创设地理问题的必要性 科学创设地理问题是实施地理创造教育的关键,因为科学的地理问题可以把学生引入思考、创造性探索的佳境。提出高水平地理问题,激发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这是实施中学地理创造教育必不可少的。
1.1.2地理问题的创设 教师应仔细钻研中学地课程标准、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参考资料,把握课堂创造教育的价值取向,并调查、了解班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创造的个性和创造的能力,明确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并掌握学生的特点。
1.1.3创设地理问题的标准 ⑴应问在可问之处。如问在是非易错的地方,学生怀疑的地方,好奇的地方,产生困难和矛盾的地方,因为这几处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思维易高度集中、活跃。可不问的坚决不问。⑵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并且新颖有趣。如不能问“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对不对”、“什么是区位”这类毫无趣味的问题。⑶难易适中。问题不能太易,太易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同时应考虑到学生装的地理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问题也不能太深、太难。太深太难会使学生厌难而放弃能力,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考虑到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多设计一些具有梯度的问题,因材施教。
1.2地理课堂创造教育的开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的胆量和创造的能力。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书让学生看,思路由学生来讲,疑难问题让学生来问,规律让学生自己找,结论由学生自己做,课内让学生精练。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促进者、帮助者:诱导学生的好奇心,指导学法,领导学生进行地理事像观察,辅导学习困难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等待顿悟,启发思考,引导思维,帮助展示、延迟评价,“引而不发”,促使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高峰,变教师包办一切为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学习。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发散型思维,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广泛性。如提出“华北地区为什么会有众多城市缺水”问题,可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进行思考:自然方面华北地区降水量集中于夏季且降水量少;人文方面:城市是人口集中的大型聚落,需要大量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华北地区农业用水浪费严重方面进行思考。教师还应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以及抽象概括问题的能,教育学生不要满足于一知半解,满足于看问题的肤浅,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坚持真理并服从真理。赞扬学生能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赞赏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胆量。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创造性,形成学生独特的个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引导学生在一个地理问题面前,能从地理因素的各个方面,尽量提出多个答案,以扩大选择范围,并能从诸多可选择的答案选择最优答案。
2、活动性策略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命题:“活动是人的特性,自由自在的活动是前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以活动来阐述人的本质,这说明了活动的重要性,对我们具有指导作用。活动,是主体性形成和发展的机制,人现在活动中成长,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国外的教育十分重视活动:如芬兰、瑞典、西班牙、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中小学的课程有五分之一得走出教室,面对社会和大自然进行,还有五分之一的课程是在实验完成的②。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身体,,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并使学生掌握了旧的科学方法,摸索了新的科学方法,使学生发展后劲巨大,培养了许多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和思想家,这对我们有借鉴作用。我们必须重视活动,必须充分挖掘出地理教学内容中的活动因素,并予以开展。具体作法:
2.1、开展地理课堂教学讨论、交流、辩论、学科竞赛等活动。
2. 2、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撰写地理小论文。
2.3、结合教学内容和教课书“活动”意图,向社会寻找活动切入点,组织社会活动。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创造性发现复杂地理事像中的地理规律,创造性地解决地理问题。
三、实施中学地理创造教育时的几点注意事项
应该要看到,地理课堂教学是进行中学地理创造教育的主战场,而地理活动则起必要的辅助作用,二者缺一不可。但无论是课堂教学策略,教师都应尊重每一位同学,爱护每一位同学,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尊重、信任、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让学生在安全、宽松、和谐、自由的心境下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创造能力。 对学生的看法、意见,教师应予以及时评价。评价可由教师做,也可由学生做,应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看法、意见中合理的因素,尤其是应赞扬学生有个性、有创建的看法、意见,强化了学生的创造激情。当然,教师也应委婉指出学生意见、看法中不合理的一面,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还应看到,获取知识与培养创造能力并不对立。因为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旅游、美学、建筑等多个领域,知识越多,地理创造思维就越独特,越灵活敏捷,越深刻。所以,应鼓励学生广泛涉猎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新的正确的认知结构。
参与文献:
(1)张大均、余林:试论教学策略的基本含义及其制定的依据[A]课程、教材、教法[C]教育出版社1999(9)
(2)唐宝莲:中外基础教育机制比较分析[A]湖南教育[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