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南三中2012年高考心理辅导讲座

 (衡南县第三中学)阳建     |      2021/1/25 13:33:51

高三的同学们,下午好,今天的讲座是我们进入高三以来的第一次心理辅导讲座,这次讲座内容主要针对同学们在问卷调查中所体现出来的问题。上周,我们随机抽取了五个班的同学进行了一次调查,这里我先把调查结果简单给大家说一下。通过此次调查可以看出,同学们已经习惯并比较投入高三的学习和生活,前段时间的复习也感觉不错,有63%的同学感到有很大或较大的收获,睡眠状况也较好,遇到压力事件也能够采用恰当的减压方法等。但是,调查结果也显示出同学们目前的学习状态不太理想,问题集中表现在,一是自信心不足,有48%的同学对未来的学习信心不大;二是学习缺乏自主性,有75%的同学常感到无法顺利完成复习的计划,有54%的同学对教材的理解和消化不透彻,也很少能提出问题,学习方法和复习策略方面急需加强。三是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存在一定程度的考试焦虑。这就是此次调查同学们所暴露出来的几个主要问题。

今天的讲座我也将主要围绕前两个问题展开,讲座的时间不会很长,希望同学们能从中获取到有效的信息来帮助、改善自己。

首先,来说第一个问题: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自信心。

这个问题也是几乎每届高三同学都最关注、最想解决的问题的之一。因为三年漫长的高中学习生活直到最后的高考,告诉我们心态问题尤为重要。很多高考状元在考后也提到高考更像是一场心态战、心理战。这里我想先给大家说一个故事,这是我刚上大学初学心理学专业时我的普通心理学老师给我们讲过的一个故事。

有个叫塞利曼的心理学家,他花了20多年,找了一万多人做一些心理方面的实验。这里说的是他调查的一个实例:    

一家铁路公司有一位调车员尼克,他工作相当认真,做事也很尽职尽责,不过他有一个缺点,就是:他对不够乐观,总是以否定的眼光去看周围世界。

有一天,铁路公司的职员都赶着给老板过生日,大家都提前急急忙忙地走了。不巧的是,尼克不小心被关在一辆冰柜车里。

尼克在冰柜里拼命地敲打、叫喊,全公司的人都走了,根本没有人听得到。尼克的手掌敲得红肿,喉咙叫得沙哑,也没有人理睬,最后只得颓然地坐在地上喘息。

他愈想愈可怕,心想:冰柜里的温度是-20度以下,如果再这样下去,一定会被冻死。他只好用发抖动的手,找出纸笔来。写下了遗书。

第二天早上公司里的职员来上班。他们打开冰柜一看,赫然发现尼克倒在地上。他们把他送去急救,已经没有生命迹象。但是大家都很惊讶,因为冰柜里的冷冻开关根本就没有开,这巨大的冰柜里也有足够的氧气,而尼克竟然给冻死了。

事实上,尼克并非是死于冰柜的温度。他根本不敢相信一向不能轻易停冻的这辆冰柜车,这一天恰好因要维修而没有启动制冷开关。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同学们知道的也不少。他们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这些案例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心理暗示的巨大力量。同学们可以想想自己,目前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是积极还是消极?积极的心态就好给自己积极的暗示,消极的心态必然带来消极的影响。如果你目前也像事例中的尼克一样,感觉“迷茫、没信心、完了、力不从心”,诸如这样的消极词汇始终充斥着你的大脑,那我想在后面的这段时间里,你真的会被消极打 倒直到高考了。

所以说,我希望现在处于消极状态的你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把消极的暗示转变成积极的暗示,同时将这个积极的暗示写到纸面上,随时随地可以看到。例如, “我现在状态很好,没有问题”“我信心百倍,准备冲啦”等等,事实上,把积极的暗示写下来,白纸黑字的提醒,会让你无时无刻鼓足勇气,给你力量。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90%。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至4倍。所以能发挥多大的潜能全部取决于自己,取决于你是否能积极调整心态。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我再暗示、再激励也没有用,水平已经到这了。”可是,大家也不要忘记,积极的暗示可能不能促进你水平上的大幅提高,但是消极的暗示,却会很容易导致你水平的下降。另外,我还要说的是,不到考试最后,谁都不能预期最后的结果。5个多月的时间,可以改变的还有很多。心理学家发现,人的能力有90%以上处于休眠状态,没有开发出来。现代医学心理学证实,由于各种复杂的内部和外部原因,人的大脑机能存在着一种抑制现象,使得人们长期难以察觉自己的能力,在意想不到的强刺激条件下,这种抑制会被解除,蕴藏在人体内的潜能会突然爆发出来,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高中时期的一个同学,她叫张佳静。说出来可能让人难以相信,但确实是一个真真实实的例子。当时我们班总共有60多位同学,她平时的成绩起伏不定,有时20多名,有时30多名,在高考前的最后一次模拟考试中她考了40多名,可她最后的高考成绩竟然是我们全班第一,最后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当然,这是个例中的个例,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与她坚持不懈的努力、自我激励肯定是分不开的。如果因为最后模拟考试的失利而放弃了自己,那她也不会取得最终的成功。很多同学往往埋怨自己怎么学习也学不好,事实上,反思一下自己,你是不是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勇气、过于懒惰、安于现状?是不是这些负面的东西让自己埋没了自己?

看到同学们现在的学习状态,联想起十多年前的我自己,真的觉得同学们还有很大的提高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高中时的我们早6点上第一节自习,晚上10点下最后一节课,一个周仅休息两节课,一个月仅休息半天,听起来确实很残酷,但是结果还是让人欣慰的,我们班60多位同学,二本以上考上了将近50人,其中考上“211工程”重点大学(即一本)的就有30多人。

当然,有的同学会说时代不同了。可我们再相比一下周围的县市学校,周末上自习、两周休息不到两天的也很普遍。说这些,只是想告诉大家,时间确实是挤出来的。你的时间还是有的,你的潜力也是有的,为什么不多给自己一点刺激,多一点信心、勇气、干劲,多一分恒心与毅力?可能自己身上处于休眠状态的潜能(小宇宙)就会发挥出来,创造出连自己也吃惊的成功来。

有了这份激励、勇气、毅力,我们就像能够到救命的稻草一般,勇敢的向上爬!

以上是我今天讲的第一个大问题,在积极的自我暗示下,鼓足勇气,不断激励自己。积极的暗示可以是早上起来对着镜子的自信的微笑,可以是来来去去的路上昂首、坚定的步伐;也可以是你放在桌边、枕边的一句简单的话,只要你想让自己积极起来,你总有做得到的方法。

第二个要讲的问题,就是学习方法、复习策略问题。

有的高三同学来找我咨询时会提到,“要学要看的内容太多了,无从下手,心情一烦躁,就更学不进去了。”而此次调查也显示有75%的同学常感到无法顺利完成复习的计划。

一方面同学们需要注意的是,这是高三学生在这个时期所存在的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在咱青岛市刚刚完成的一项高考生状态抽查显示,89%的同学每天用10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埋头学习,其中93%的同学感到时间不够用;80%的同学感觉别人复习的比自己好。这种现象属于“心理饱和现象”,就像化学中的“饱和溶液”一样,这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为“高原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你的学习极限的到来,而是你的学习到了反思和积累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首先要克服由此所引发的烦躁情绪,培养一种宁静的心境,大家状态都一样嘛,都有类似的问题,没有什么可烦躁的?毕竟带着烦躁情绪去学习效果肯定要大打折扣。

当然,在认识到这种普遍性的同时,我们也要及时反思我们的学习方法、复习策略是否恰当?这里,就复习策略上想给大家提两点建议。

第一点,制定小目标,完成小计划。同学们往往感觉每天都有很多内容还没有看,制定的计划永远完成不了。这是因为你给自己制定了自己现阶段能力范围之外的目标或计划,不断的用大的目标强压自己,长期下来,同学们感觉到的都是每每计划完不成的打击,“又没有看完,又没有做完怎么办”,烦躁情绪自然就会伴随着我们。这里想送给大家一句话,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无穷的,无论学习好学习差的同学,每一位参加高考的同学都有永远看不完的知识点,每一位参加高考的同学都不是在完全准备好了的情况下去参加考试的。我们不可能一口吃个大胖子,只有一点一点的来。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每天都给自己一个小目标,一个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能完成的、宽松的目标。例如,半个小时复习某学科的第几页到第几页;或者某一小段时间做哪几道题。一个个小任务的完成,能让你感觉到自己一点点的进步,知识点一点点的完成,始终都充满成就感与进步感,信心值也从而一点点累积,自然而然,心境就会平淡很多。

第二点,夯实基础知识,编织知识网络,把知识的加高变为知识的加固。

我来做一个比方:假如把我们三年的高中学习比作建一座房子的话,现在我们每位同学面前都已经有了一座比较完整的房子了,不同的只是同学们建的房子的高低各有不同,内部装修好坏不同。现阶段我们每位同学要做的不是再去给它加高,而重点是给你的房子加固!看看之前盖的哪里有不牢固的地方,或者说在曾经倒塌过的地方,再找找原因,敲打敲打,把它巩固了,或者有的同学已经很牢固了,那可以好好的装修装修,那么高考的时候,就是让大家展示你建的房子的时候,展示你这三年建造的房子够不够牢固?装修的水平怎样?如果你能有一座稳稳固固、结结实实的房子,这就是很大的成功了!在稳固的基础上,再来提高装修的水平。所以那些在盖房子过程中存在很多漏洞、隐患的同学,现在的重点是不是应该回过头来多纠纠错、多补补漏洞呢?如果明白了这一点,那我想你的无从下手,是不是可以变成有的放矢了!

以上是我的两点复习策略建议。

接着,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学习方法的问题。每个科目都有不同的学习方法,但也都有一些科学规律可循。有的同学在问卷中提到“如何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很多同学也会经常说“学习效率太低,刚记住的知识一会就忘了”等等,那你有没有发现是你的学习方法不够科学合理呢?这里我给大家介绍几种简单的提高效率的心理学方法,同学们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不妨试试看。

一、尝试回忆法

不少同学在学习时都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看的时候记住了,过后再遇到又想不起来了。原因在于书一看就懂,不费脑筋,所以大脑兴奋不起来,常看到有的学生看着书就睡着了。很多同学只注重一遍遍地看书,却很少合起书来回忆一下书中的要点、思路或公式等等。结果就导致书一看就懂,书一放下就忘。

所以,建议大家用尝试回忆法。它是指在记忆或背诵的过程中,可以在你已经熟读但没有完全记下来的时候,尝试着不看材料,一边思考一边回忆。这样可以避免单调枯燥的机械重复。有研究表明:最高的记忆效率是全部学习时间的80%用于自问自答。

所以同学们在背记的过程中,可以试着不断地自己“考”自己。采用自己复述、自己默写等方式,或者请别人帮助提问,自己回答。如果在学习时不断尝试回忆,把想出来的内容先写在纸上,然后再看书,使头脑处于一种积极活动的状态,那么记忆效果一定会很好。这种方法也是一种互动行为,很多学习不错的同学他们都比较喜欢和同学一边问答一边复习,或者把自己背熟的知识点讲给别的同学听。

二、交叉复习法

有的学生学习起来,一坐就是一天。桌上堆满了学习任务,学完数学学物理,学完政治学历史,整天下来觉得跟没有学一样。

这是因为长时间学习内容相近的学科,造成学习上的单调刺激,就如同听单调的下雨滴水声或钟表的“嘀嗒”声一样,容易引人发困,产生睡意,再坚持学习下去就困难了。二是由于将相近的科目和同类的材料放在一起学习,使大脑中的神经联系也比较接近,产生重叠、交错,因而容易引起回忆时的混淆和差错。

所以,遇到此类情况,我们可以:①不断变化学习内容,文理科知识交叉复习。例如:学一阵英语、语文,再学一阵数学,学习一段时间理科内容再学习文科内容。当然,还可以穿插学一下基本能力,像音乐、美术题等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给自己“换换脑子”。②变化学习方式:做一个小时数学题,再作一个小时的英语阅读理解;或者做一些理科题目,再背一个小时的英语单词或课文。逻辑思维与言语记忆交替进行。③注意劳逸结合:这一条同学们的问卷显示大家都能很好的掌握。学习一段时间,注意休息一下,站起来走走,课外活动出去跑跑步,活动活动,聊聊天。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使你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激活,减少相近知识的相互干扰,另一方面文理交叉、劳逸结合,这样也不容易感到疲惫。

三、及时复习法

在学习上,同学们最容易说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之前记住了,过几天就忘了,学了跟没学一样”,这是因为你没有掌握遗忘的规律。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明了遗忘规律,从而设计了遗忘曲线。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实验证明,在学习材料刚刚记住的时候,经过1小时再检查,发现只能记住学习材料的 44%左右;经过一天后再检查,只记住了33 %的内容;六天后,再检查,只记住了学习内容的25 %左右。

所以我们要充分把握遗忘规律,在识记某些内容的时候,在开始的前1个小时、半天、一天、两三天要经常拿出来回顾、尝试重现,到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偶尔拿出来回顾一下,这样下来,再过一个周甚至更长时间,你要记忆的内容就会牢牢的记住了。

像这样对一种材料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地背诵后仍然继续学习,也叫做过度学习。过度学习可以使学习的内容保持、掌握得更好。

这里就先简单介绍这几种心理学学习方法。同学们可以联系自身实际,不妨尝试一下,或许你会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以上就是今天所讲的第二大问题,如何改善学习方法、复习策略?

今天的讲座主要就是探讨了学习心态、自信心及复习方法、策略问题。简单总结一下,就是第一点用积极的暗示激励自己,燃起斗志,增强信心去应战;第二点,学会小目标、小计划前进,查漏补缺,从基础开始;第三点,掌握并积极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此次问卷调查所体现出的第三个问题即考试焦虑问题,将在下次讲座中具体分析。有考试焦虑问题或其他个别问题的同学也最好通过个别辅导的方式来解决。毕竟,面对高考,每位同学的学习及心理情况肯定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个别咨询或许能更好的帮助到你。同学们应该都知道,咨询室就设在办公楼三楼心语小屋。咨询时间是每周一、周三、周四下午第八节课,欢迎同学们来面对面进行探讨。

今天的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