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全国《考试大纲》与湖南省的《考试说明》相继出台,为12年高考语文命题划定了一个基本轮廓。12年《考试大纲》与11年没有实质性不同,湖南补充说明也表明“沿袭2011年高考语文卷(湖南)的命题思路”,只在试卷结构和赋分上略作微调。所以对广大考生来说,考点是相当明确的,目前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加强复习的针对性,提高效率,减少失误。
当然也要考虑到湖南卷与“新课程高考”的衔接问题。传统高考与新高考之间的过渡主要是理念的渗透,比如在现代文阅读的选材上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色彩,“古诗鉴赏”“文章赏析”中强化个性化理解、“知识和能力”的结合;“写作”中注重“思维过程与论述方法”(事理分析的逻辑性、看问题的视角的创新性),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此外,近几年已经实行新高考的地区的语文卷也会对我省2012年的语文命题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选材、命题形式等。
一.从近几年湖南卷命题、答题情况看命题走向
湖南命题的政策性思路注定12年的命题是保守性的。前几年摸索出的命题风格——“典雅厚重”仍会是12年的命题原则。命题组成员或有变动,但命题原则、思路是预设的。在此基础上,11年语文卷的测试情况,兄弟省市语文卷的创新点以及与新高考的衔接等因素将对12湖南语文卷的命题发生影响。其中最重要的还是11语文卷的得与失。
下面分题说明:
第一大题,“语言知识及运用”,包括字音、字形、词义、语病和语用。其中第5小题是09年增设的,当年此题得分率不高,只有40%(1.2),11年降低了难度,平均得分达到2.84。今年难度恐有所增加。另外第3题“词语使用”,也可以是“成语使用”,复习时应兼顾。
此5题11年的得分情况,1、1.58;2、1.93;3、1.82,4、2.11.、5、2.84.
第二大题,去年此题的突出变化是字数大大减少,仅890字,比往年少了约400字。其次是得分率大大提高,达到80.66%,比往年高20个百分点。去年此题的设题、表述都很出色,唯一的缺憾是难度把握不太好。今年在这里把结构、赋分做出调整,既与外省的改革有关,也与去年的命题相关。
关于选文,仍然倾向于选科技文,或带有一定人文色彩的科技文。
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
07年考了《韩非子》中的一篇文章,有些过了“浅易”的标准,得分率只有40%,所以11年在文体和选文时代上做了一些改革,是欧阳修写的一篇史传文。这道题的平均得分是52.4%,其中三道选择题得分4.73(分别是2.65、1.34、0.74),翻译和简答题得分6.27,检测效果较好。证明“史传文”的选择还是符合文言文教学实际的。但湖南卷的史传文和外地出自正史中的史传文仍有区别,难度略高一些(12题对内容的概括平均得分0.74)。
第四大题,古诗词鉴赏和默写。
默写还将是选择性补写。古诗鉴赏今年增加了分值,应该注意。
增加分值本身是过渡到“新高考”的一种表现(如江苏、山东8分,北京10分)。它必将导致考点的增多,难易题的配置等情况。本题的命题走向,可以山东和江苏卷为例: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答案:(1)描述了木芙蓉在寒冷天气中开花的自然属性。都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山东卷是分取上下阙出题,由易到难;江苏卷也是从前后两处出题,但后一题涉及到整体的理解。(注意律诗的读法,尾句与首句相套,如“离离原上草……萋萋满别情”,这里“凤凰台上凤凰游……长安不见使人愁”,尾联整理全诗感情,与湖南卷思路比较接近)。当然也可能有两诗比较对读的情况。
第五大题:去年选文是议论性散文,17、18题答案也引起争议,得分不高(得分率39%,前年44%)。尝试失大于得。
今年肯定要回归到文学性散文,即写景抒情或记人叙事的散文。个人倾向于写景抒情或叙事散文(如张中行《红楼点滴》)
第六大题:文章赏析。很难超出原来的鉴赏角度,仍在“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两大范畴下命题(回顾历年命题角度,如结构、语言、景物描写、对比、联想、情景交融、肖像描写等)。
第七大题:命题或材料作文。强调“联系现实生活”或“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作文题的内容指向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社会伦理或价值态度、思辨思维、人生体验与人生观,以及文化认同。近年多考虑个人经验与社会文化或哲理思辨的结合,如“行走在消逝中”,“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春来草自青”等等。
二.12高考语文应试对策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
分类掌握,常练不懈。字音、字形和词义是几年来丢分较多的部分,复习时应该有一个总谱,结合练习过关(教材后的词汇表)。语病题近年得分较高,因为归类容易,学生自己也可以做,如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颠倒、结构混乱等。
(二)、现代文阅读:
掌握形式逻辑一般知识,如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判断的质与量,判断的模态,推论的一般规则等(可通过网络自学)。注意带题阅读,使用排除法等。
(三)、文言语句翻译
失分主要在于句子和篇章的理解。主要体现在翻译能力。对这类试题考生往往自我感觉良好,但失分颇多。为此,考生应注意以下五点:
1.翻译文段或句子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注意所译文段或句子中的实词的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如:
奚足以语文事?
译文: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
3.遇到文言特殊句式要调整;如否定句、疑问句的宾语前置现象。
4.要补出文言语句中的省略成分;
如: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译文:但它的弊病常常(在于)辞藻华丽而缺少实际内容。
5.古今词义相同,但由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所以应该用双音节词翻译单音节词。如“移师江南(长江南岸)”
复习时,在上述注意事项的基础上,配合以试题,加强训练,方可见功效。
去年第二题得分较低:
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译文: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
许多同学未能补出省略部分,或未识别“犹疑”的古今异义,或未将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而丢分。
(四)、古代诗词鉴赏
教师的鉴赏武库是否丰富极为重要。尽管考的是一杯水,老师应有一桶水。除了一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兴和比)的技巧,古诗还有对照、用典(11浙江卷“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以“——”和“——”自况?)等抒情方式,以及首尾圆合、题文互证等结构方式。湖南卷本题难度一般超过外地,需要多做准备。
比如 南宋李好古《谒金门·怀故居》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雨,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问:后人评价“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是“寓庄于谐,别开生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这里涉及到对中国文化知识(万户侯)、诗歌成规(倒装、隐喻或典故)的理解,没有这些知识,这样的诗句就理解不了。
(五)、现代散文阅读即短文写作:
把握考点: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重点句子的含义;语段大意概括;篇章意境或主题的理解。(①重点词语词义:06年是“故乡”的含义,07年“弄”“烂”,11年是“感受”,都必须联系上下文理解。②语段大意概括:06年概括文章第二部分意思;07年没考;11年是在原文三部分中各挑出一个词概括大意。③主题或意境的理解:06年第4题,07年第4题,11年第3题。或结合标题设问,或以主题句设问。④重点句子的理解:06年“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07年,“鲁迅对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实际上是对文中三句话的理解;11无此类题。
考生的困难在于,不能深层理解;表达不全面,不精确;不会结合原文分条作答。未把握湖南卷整体阅读的特点。
短文写作:把握题目指向;落点准确;掌握一定术语;多角度赏析;叙析评结合;讲究语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2011湖北卷)。
雾
季羡林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能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 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
(选自《中华散文珍藏本从书·季羡林卷》,有删节)
16.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4分)
17.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3分)
18.“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5分)
19.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6分)
(六)、作文:
主要问题:
1.审题偏颇,立意平淡。
2.议论文思辨素质不够,以事实代事理,论证方法简单,只会简单例证。而一展开事理分析就出现逻辑不清的问题。
3.从生活提取信息不够。应在平时训练中将日常生活的感受转化为思想观点;写记叙文更应有生活气息和充足的情感内涵。
4.语言空疏,华丽,以为堆砌辞藻或运用排比就能会获得“有文采”的评价。这是错误的意识。